为提高英语专业学子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9月29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特邀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石晓菲副教授,于3-101教室作《文学何用、外语何为:基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思考》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经理助理、英语专业负责人孙少华主持,太阳成集团tyc33455部分师生参加。
讲座嘉宾石晓菲,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国际儿童文学学会平等与多样性委员会委员、比较儿童文学学会理事、外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和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和儿童文学,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和省部级项目。曾获英国剑桥大学全额博士奖学金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英国奖学金、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差旅资助和市厅级社科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在线课程《英伦文学地图:英国文学中的地域书写》(智慧树平台双一流高校精品专业课程),微课《英国湖区:浪漫主义的灵感之源》获得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一等奖(2020)。曾获得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亚军(2023)。
石晓菲老师的讲座聚焦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背景下文学和外语的功用与意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读文学除了作为消遣,还有什么“用”?特别是对于外语专业的员工,ChatGPT 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能够准确迅速地完成翻译,把学习别国的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石晓菲老师以两首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为例,为我们展现了文学的“无用”和“有用”。
《咏水仙》和《丁登寺》这两首诗歌均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擘,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创作于1804年,诗人如浮云一般漫游于湖畔,偶见一丛金黄灿烂的水仙花随风舞动,翩跹妩媚,美不胜收,诗人不禁陶醉其中,甚至在独处时也会想起这丛如繁星般的水仙,心神摇曳。《丁登寺》创作于1798年,诗人时隔五年后重游丁登寺,法国大革命在诗人心中激荡起的理想和憧憬此时已黯然褪色,熟悉的风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怀和遐思。这两首诗歌分别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思考,诗人用“陌生化”的手法再现了日常景物的神奇之处。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也能借助于文学的魔法,感受日常之美,赋予寻常生活更多的美感和诗意,或许这正是文学的“无用之用”。
石晓菲老师对于这两首诗歌的解析和阐发引人入胜,在场的同学都深受感染。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主要聚焦于英语学习、文学阅读以及儿童文学等方面,石晓菲老师都给予了肯切的解答和指导。石晓菲老师优美的英语发音和广博的学识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语言和文学的魅力,她不仅通过讲座内容展现,更以身示范了文学和语言的价值。